北京國際大抵市清潔空氣行動論壇舉行了一次圓桌會議。國家大氣汙染防治中心副主任柴發合表達,北京、天津、河北等地空氣汙染的“根源”已基本獲得專家組聯合研究確認。下麵跟隨暖氣片品牌一起來看看吧。
冬季供熱成爲京津冀大氣汙染“病根”之一
根1:從宏觀上看,北京、天津、河北及其周邊地區秋冬季西風季風與“背風坡”相互作用下的“弱風區”特征明顯。同時,該地區的汙染物排放強度比全國均勻水平高出3至5倍。
病根2:從中層來看,由於局部積累、區域傳播和二次轉化的綜合作用,導致秋冬季PM2.5的爆炸性增長:由於汙染物排放強度大,一旦出現不順氣象條件,局部地區的PM2.5就會發生爆炸性增長。第一形成混合汙染,高濃度汙染空氣團順風輸送,導致順風向。城市中存在區域性交通汙染,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等氣態汙染物反應生成硫酸鹽、硝酸鹽等組分,水分吸收增加,形成二次轉化汙染。這裏應該指出,這三種機製在不同的城市和不同的過程中有不同的結果,因此嚴重汙染的控製需要“因地製宜”。
根3:從微觀上看,高排放條件下的不順氣象條件容易引發嚴重汙染。通過對重汙染過程的統計分析,不良氣象條件爲:地表臨近風速小於2m/s,相對濕度大於60%,外表溫度反轉,混合層高度小於500m。同時,京津冀及其周邊地區有明顯的傳播。據統計,京津冀及其周邊地區城市受區域性傳播影響,年均貢獻率約爲20%-30%。在大汙染時期,區域傳播的影響增加了15%到20%,北京可以達到60%到70%。
在此基礎上,柴發合建議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治理要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爲契機,重點抓好清潔能源供應、減少産能過剩、優化交通運輸結構等重點工作。另外,山西、河北、山東、河南交界處位於背風坡區,但重汙染企業較爲集中,是區域汙染的“熱點”。因此,在晉冀魯豫結合部要著力推進産業結構升級。
同時,根據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的回歸,依法加強對工業汙染源的排放監測,通過在線質量控製實現大氣汙染源排放數據的返回,解決了混合好、壞汙染源排放監測設備質量差、第三方監測人員質量差、運行不正常和惡意欺詐等問題。在嚴格的在線質量控製條件下,以汙染源排放自動監測數據爲執法依據,反映了排放或減排與環境空氣質量的對應關係。
柴發合.還提到應重點加強減少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和氮氧化物,並促進區域疏散。煤炭治理工作,通過“公共交通軌道”促進區域貨運結構調整,“管理疏通”加強柴油車汙染防治,進一步提高空氣質量評價目標的科學性。
可以看出,天天減排仍然是治病的方針,專家組專門製定了“針對各地情況的處方藥”。從調整和優化産業結構、能源結構、交通運輸結構和土地使用結構入手,全麵推進大氣汙染防治工作。
本文出自金旗艦網絡部,轉載須注明出處,並加上可鏈接回原文的網址,否則會追究法律責任。